全国每10枝鲜切花,有7枝来自云南;在普洱、保山等地的咖啡种植园里,枝头挂满果实,目前云南咖啡总产量14.6万吨,占全国的98.7%……近年来,云南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新”“特”“绿”上做文章,创新系列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绘就高原特色农业的时代图景。
清晨,在昆明市晋宁区宝峰街道的景都花卉种植基地,花农李施存和妻子韩美仙走进花田采收白玫瑰。几个小时后,这些玫瑰花将被送到数十公里外的亚洲最大鲜切花交易市场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经过分销、拍卖后重新走向各地。在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每天上市117类、1700多个品种的鲜花,花拍中心日均成交量达600万枝。
数据显示,2023年云南省花卉种植面积195万亩,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35万亩,鲜切花产量189.7亿枝,全产业链产值超1200亿元。全国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云南。
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多样的地貌,赋予了云南农业与生俱来的发展优势。
牛油果又称鳄梨,是一种喜光和喜温的水果,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素有“森林黄油”之称。过去,中国的牛油果几乎全靠进口。鲜为人知的是,普洱市孟连县已成为国内牛油果种植规模最大的地区。目前,全县牛油果种植面积达12.15万亩,投产2.57万亩,2024年产季预计鲜果产量1.95万吨,预计总产值19.8亿元,有4.5万名各族群众受益,其中脱贫户和监测户2.2万人。
不仅是鲜花、牛油果,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显示,2023年云南省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居全国第1位,14个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万亿元,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4.8%。特色产业已成为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助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源泉。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副主任屈天尧说,为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云南确定“1+10+3”重点产业。“1”是粮食;“10”是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10个特色产业;“3”是烟草、蔗糖、天然橡胶产业。
据介绍,云南对每个重点产业成立一个专班、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制定一个三年行动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坚持一个定期调度机制。屈天尧说,上述14个重点产业农业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5%。
金秋时节,白云蓝天与金黄稻田相映成辉。红河州个旧市卡房镇对门村村民们舞着板凳龙,穿行在稻田中庆祝丰收。云南农业大学专家组的实地测产验收显示,卡房镇旱地优质稻平均亩产达635.19公斤,较2023年增加39.79公斤。
以前,在山坡地和旱地上,群众主要种植苞谷、土豆等。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及云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帮助下,卡房镇群众开始种植旱地优质稻,面积从2023年的350亩增加到今年的4000余亩,群众不但吃上了自己种的优质大米,还实现了增收。
不仅有旱地优质稻,云南一些地方正通过多年生稻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进一步端牢端好“饭碗”。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利用多年生野生种和一年生栽培种杂交,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栽培品种并进行商业化生产。
从旱地优质稻到多年生稻,高原特色农业的“新”“绿”“优”可见一斑。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培育出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花卉及猪牛羊等一批新品种,开创了“滇系”农业品牌应用新局面。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注重科技引领,聚焦产业需求开展品种选育、关键技术集成等,实施肉牛产业集群、肉牛肉羊提质增量等项目,推动形成一批以种业为主的科技成果。云南还积极推动农科人员下沉一线个边境行政村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推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4%、畜禽良种化率62.8%,促进一批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坚持绿色兴农。云南大力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打造6个国家级和20个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7家国家级生态农场,3个县成功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有机产品获证组织数、证书数均居全国前列,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六连减”,农膜回收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3.1%、91.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2.3%。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又一典型模式。”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杰说,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中,云南正抓实种业创新、设施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业+旅游、数字农业六项重点工作。
“2022年我家试种8亩蓝莓,今年已扩展到48亩,预计毛收入300万元左右。”在蒙自市草坝镇十七村的蓝莓示范家庭农场,农场主李旭斌格外忙碌。
当地探索出“622”联农带农益农新机制,把农户、村集体企业、龙头企业三方利益联结在一起。草坝镇党委书记万葵介绍,“622”是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分配,推动蓝莓种植从零星种植向规模化种植快速发展。
据统计,2023年草坝镇蓝莓产值达5亿元。目前,全镇发展蓝莓家庭农场430个、种植蓝莓2500余亩,走出了一条政企优势互补、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不仅是“622”机制,普洱市孟连县探索“334”利益联结机制,闯出一条“分配模式好、产业选得好、组织化做得好”的致富路、连心路,打造“中国牛油果之乡”;红河州泸西县通过政策驱动、龙头带动、组织推动jn江南·体育登录入口、群众主动、产业联动“五方联动”,把小香葱培育成年产值36亿元的大产业。
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云南出台支持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奖补办法,按照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生产托管、订单收购、收益分红等五个类别进行奖补,对单个经营主体单次财政奖补资金不超过100万元。目前,全省已有91个县印发具体实施办法,累计兑付奖补资金1.5亿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联农带农的重要主体。截至2023年底,全省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17.1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万家,家庭农场8.4万个。其中,2.93万个新型经营主体联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161万户,产业覆盖率和主体带动率分别达99.83%、99.78%。
在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的梯田里,青山环抱,稻谷金黄,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秋日田野画卷。“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让我们的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龙江乡党委书记彭丽艳说。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琰说,云南将继续以“千万工程”引领,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江南体育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