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官网在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勇立潮头,不断开拓优势领域,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路。
8月15日,排名展示了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中国内地共有203所大学上榜。其中,83所实力与潜力俱在的非“双一流”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迈着锐意进取的步伐,凭借扎实的学术产出,于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大绽光芒。
在83所上榜的非“双一流”高校中,深圳大学实力领跑,持续位列全球200强;首都医科大学、江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青岛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稳居全球500强。
不少非“双一流”高校进步显著,他们向上生长、向下深耕,在百舸争流中砥砺奋进,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发展潜力。其中,上海理工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进步显著,首次入围全球400强。常州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成都大学和徐州医科大学攀升一个排名区间。浙江理工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比去年提升两个排名区间,河北大学一举跃升三个排名区间,彰显了蓬勃的学术生命力和精进不休的办学精神。
上海理工大学精进不断、排名逐年攀升,从2022年位列701-800名区间,到2023年位列401-500区间,再到今年首次入围全球400强,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突破是上理工一步步向前的底气。2023年,学校窦世学、刘化鹍等6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今年2月,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顾敏院士团队研发的Pb级海量三维纳米光子存储技术成果发表在Nature正刊,突破了光学衍射极限这一物理学难题,助力我国在存储领域科技创新。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绝非一日之功,依托硬核科研平台与实力团队的潜心钻研,早在2022年1月,顾敏团队在纳米材料全息显示方面的成果就发表在Science上,这也是上海理工大学教师首次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正刊上发表论文。同年8月,顾敏团队合作研究的“飞秒激光加工直写铌酸锂纳米铁电畴”登上Nature,学校科研水平再次迈上新的台阶。
南方医科大学历经72年风霜洗礼,不改济世初心、持续追究卓越,也在今年首次跻身全球400强。周宏伟和余光创两位致力于交叉学科领域的教授入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其中,生物信息学领域专家余光创教授在The Innovation,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9篇高被引论文,他引频数超过3万次。南医大在学术论文维度亦表现惊艳,2018-2022年期间医科领域收录在Web of Science中的文献总数高达16000余篇;2023年5月,南方医院李建龙博士在Nature发表一篇原创性研究成果,为改善肿瘤化疗耐药提供重大科学依据。南方医科大学以医学教育为基,科研创新为翼,笔耕不息,穰穰满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教育的广阔天空中振翅翱翔。
河北大学砥砺前行,在2024年再铸辉煌,从去年的901-1000名区间,上升至今年的601-700名区间。2023年5月加盟的国际著名光催化材料专家叶金花教授,还有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张宁教授,上榜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学者名单”,这是河北大学5年来首次有学者上榜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实现历史性突破。三个排名区间的跃升不仅仅是排名上数字的变化,更是河北大学实施“文科登峰、理工科振兴、医科崛起”战略,潜心培养科研人才,持之以恒加强前沿科学基础研究,筑牢科技创新根基的重要成果。
百舸争流竞锋芒,在20所新上榜的中国内地高校中,非“双一流”高校不断冲锋向前,以黑马之姿实现突围,其中,湖北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17所非“双一流”高校首次入围全球1000强。
迎难而上、不懈进取的湖北大学,近年来科研捷报频传,多个团队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首次上榜就位列701-800名区间。2022年8月,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姗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研究论文,该成果作为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研究的重大突破,解决了植物向性这一个百年科学难题中的关键一环,同时,这也是湖北大学首次以通讯单位在Nature发表研究论文。至此,湖北大学在Nature、Science、Cell三大国际最顶级刊物上实现了全覆盖。一年后,郭瑞庭教授团队在T细胞免疫识别机制研究上实现突破,湖大再添一篇Nature。从量子电池研究,到水稻镉污染修复,再到原油回收利用,湖北大学科研成果多领域开花,跑出建设一流的“加速度”。
坚持“以海强校、‘工海’融合”的集美大学,在发展的快车道上一路疾驰,所向披靡。2022年9月,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祁第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为集大实现了Science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的历史性突破。这篇聚焦北冰洋快速酸化的研究论文,是我国大陆地区近20年来在海洋科学领域以第一单位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仅有的几篇Science文章之一,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也让世界的目光,顺着北极一路向南,落在了位于厦门的另一“集”上。在今年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上,集大无疑再一次聚集了各方目光,首次上榜,位列801-900名区间。正如祁第教授所说:“这只是一个起点,并不是终点。”集大,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首次上榜位列801-900名区间的陕西科技大学,蓄势蛰伏,昂扬向前,成为非“双一流”高校中不可忽视的“科技力量”。2023年,学校特聘教授王传义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学校化工学科带头人吕剑特聘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科研学术发展打造了坚实的人才队伍。“十三五”以来,学校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3065篇;近期,科研人员在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等知名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在聚合物电介质、食品功能因子靶向纳米递送等领域的研究,相继取得重要进展。陕西科技大学以学科优势在专业领域攻克技术难关,拓宽专业内涵发展,为各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全国四所电子科技大学之一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位列901-1000名区间,首次跻身全球1000强。近年来,桂电以提升科技创新力为关键点,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推进学校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研发了国内首台套PDC钻头激光熔覆再制造机器人;在新材料领域,研发的ITO靶材打破了国外市场垄断,成功解决了我国烧不出大号ITO靶材的“卡脖子”技术……桂电勇攀科技高峰,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2024年,非“双一流”高校初衷不改,始终向前,以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探索一流,攻坚克难,持续创造佳绩,凭借一批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让中国高校在世界学术舞台上闪耀。未来,期待更多高校乘势而上,迎来突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